甘肃旅游:“一手好牌”赢在资源,贵在“连对”
大嘉购官网整编:
“穿越大半个中国,奔向大西北。”本月初的8天小长假,许多中东部省份游客接连西行。甘肃作为其中一域,长假之后披露的“成绩单”可喜可贺。
“没必要拍那么多啊,够发朋友圈就行了,多的还要删除。”张掖丹霞地质公园保安大哥的一句话,传遍了神州大地。还有媒体以活泼的风格报道“大西北终于也被‘网红’的风刮懵了”,收获到丰厚阅读量。

国庆中秋长假的最后一天正好是“寒露”节气。之后,昼渐短,夜渐长,日照减少,热气慢慢退去,寒气渐生。甘肃甚至西北的旅游,还能继续“火”吗?
长假结束了,气温亦骤降,西北的多数景区亦是“人走园空”。“寒露”之后接着就是“霜降”,还想继续刷屏朋友圈,甘肃旅游“破茧成蝶”的路,任重道远。
知名度和实力相比,严重不匹配

“丝绸之路三千里,华夏文明八千年”。也许是历史文化资源太富集,甘肃人比较喜欢讲历史。两千年前,被高原、山脉、沙漠、草原包围的狭长区域河西走廊,站在了那个时代“对外开放”的前沿。
其实,除此之外,兰州的黄河文化、甘南的藏地秘境、陇南的江南之韵、陇东的黄土高坡……一路畅游,移步换景。同时,各地美食也随着风土人情变化而丰富多样。
“甘肃的知名度,与其实力非常不匹配。这里有美景,有美食,民风淳朴耿直。”来自广州的自媒体《码头青年》主编林飞说,原先以为甘肃黄沙漫漫,到处都缺水干旱,但到了之后才发现却是物产丰饶,这里也有“塞上江南”。
比如,兰州百合和苦水玫瑰、定西中药材、陇南橄榄油和花椒、甘南牦牛肉、河西走廊的锁阳和肉苁蓉、敦煌李广杏……一路走过,不同地域,不同的特产,总能让游客连连惊喜,满载而归。
“除了海洋,甘肃拥有地球上所有地貌”。确实如此,沙漠、草原、冰川、戈壁、森林、湖泊、湿地……应有尽有。丰富的地理景观,决定了甘肃的特质,从西到东、从南到北,一直会“刷新”初访者的认知。
专家声音:好资源“不等于”好产品
“把优质旅游资源等同于品牌旅游产品,这是一个误区。”兰州文理学院文创乡创学院院长、甘肃旅游智库秘书长高亚芳教授接受乡愁‘六张牌’。”高亚芳如是建议。
瞄准高端市场,缺乏与之匹配的服务

甘肃最经典的旅游线路之一是丝路游。“在泰国,中国丝路游是高端游客青睐的,普通游客会考虑成本。”泰中(西北)商会会长虎炎告诉记者,丝路游首先交通成本高,其次路程长、耗费时间久,各方面选择来看都是偏“有钱、有闲、有文化”游客群体的选择。
也许是基于成本的被迫“高端”,但确实,甘肃多地近年旅游发展中多有定位“瞄准高端市场”这一描述,比如沙漠越野、徒步穿越、戈壁汽车拉力赛等“体育+旅游”活动,还有星空酒店、帐篷酒店等创新型接待产品。
我也留言
你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.